1月初,《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》要求增强基层医疗机构,如社区卫生中心、社区卫生站、村卫生室的医疗物资、新冠小分子治疗药品供给,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和上下转诊及医联体协同指导能力,将疫情监测和服务下沉到社区、村级医疗中去,实现重点人群服务“关口前移”。
作为守护居民健康的“第一道防线”,卫生医疗机构最末梢的基层卫生服务站是怎么样应对诊疗高峰?怎么来实现“关口前移”?今天,走进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霍城路卫生服务站,看看站点医护人员如何守护辖区群众健康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。你是新冠恢复期,慢慢来……”1月16日11:45,在经过一番检查后,90后乡村医生许婷婷安慰着朱老伯。年过七旬的他前几天刚刚“阳”过,发烧、咽疼都好了,就是走路一多就气喘吁吁,人觉得有气无力,难免有点焦虑。许婷婷边说着宽慰的话,边给朱老伯配了补肺活血胶囊等药物,并把药物的用法和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了盒子上,再三叮嘱老伯要遵照用药,有啥情况及时联系她。
下午16时许,过了就医高峰,许婷婷和同事们开始打扫卫生、清洁消毒,梳理第二天所需的医疗物资。目前,站点配备有3名家庭医生、3名家医助理和1名社区护士,主要为附近梧桐、盛蔷坊等多个小区、近一万名非流动人口提供基础性医疗服务。去年12月以来,这个不大的卫生服务站每日门诊量平均在200人次左右。
许婷婷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嘉定人,2013年进入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以来一直扎根社区,今年刚好第十个年头。“有时治愈,常常帮助,总是安慰。”她说,这里的居民大都是附近的动迁村民,有些是看着自己长大的,所以除了看病配药,自己有空和他们聊聊天舒缓焦虑、或者安慰安慰缓解压力,帮他们就像帮助自身家人一样。
除了服务好就诊配药的居民,还有很多因年纪大、患腿疾等不方便出门的患者也需要上门服务。上午忙完门诊,本打算中午休息一下“接接力”的家庭医生杨栋梁,突然想起和许老伯还“有约”。刚吃完午饭,他就拿着血压计和血氧仪匆匆忙忙赶往老伯家。原来,行动不便的签约居民许老伯这两天总是感觉胸闷气短。“现在老年患者是最需要重视的人群。他不方便出门,我就多跑跑,上门看看有没什么问题,患者能安心,反过来我也放心了许多。”
另一边,负责白墙村签约居民的家庭医生姚良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,将患者需要的药品从朱桥送到站点,为周边老年人的配药提供方便。
据负责药品的站点护士俞丽婷介绍,站点的药房虽小,但有150多种常用药品,种类齐全,基本能满足大多数居民的需求。
卫生服务站的基本功能定位是做好辖区居民的常见病、基础疾病的发现和随访等。虽然最近最近一段时间门诊量剧增,但是各项常规工作始终有序进行中。
居民汤阿姨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多年,最近因为骨折行动不便,被社区医院纳入上门服务重点人群。站点派了医护人员上门为她监测血压血糖,并指导骨折康复治疗。汤阿姨家人最近感染了新冠,她担心自己被感染后影响用药,经过医护人员的一番解释,又留下了随时能咨询的手机号后,终于放下了心。
站点负责人许婷婷介绍,除了日常看病配药,还有每月的肿瘤患者和精神病患者的跟踪随访,每季度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健康管理,以及辖区孕产妇的产后访视等常规工作。“在新冠疫情这样特殊的时刻,大家分工不分家,齐心协力,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。团队支持和患者认可是自己最大的工作动力。”
社区卫生服务站、村卫生室是距离辖区群众最近的公立医疗机构,是获取疾病诊疗和健康保健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目前,全区共有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10家分中心,88个卫生服务站和29个村卫生室。嘉定努力全面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,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着力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,让百姓有“医”靠!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